书名:《回到过去,从养猪开始到权力巅峰》
A+ A-

石头村的夜晚静谧而深沉。

夜空如墨,星光寥落,山风裹挟着一丝凉意,吹过村庄,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陈宇借着昏暗的灯光,伏在村委会办公室那张破旧的桌子上,仔细地翻看着白天记录的笔记。

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石头村的贫困现状,村民们的期盼,以及他初步构想的养猪试点计划。

从决定搞养猪试点到现在,仅仅过去了两天,但陈宇却感觉仿佛过了很久。

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猪仔从哪里来?

饲料如何解决?

猪圈怎么搭建?

技术指导找谁?

每一项都需要落实,每一项都需要花钱!。

最让陈宇感到棘手的是资金问题。

村委会的账上空空如也,指望扶贫款,也需要走流程,等批下来还不知道要多久。

而养猪试点,却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唉......”陈宇忍不住叹了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李老根推门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

“陈宇,忙到现在还没睡?喝碗粥暖暖身子吧。”李老根关切地说道。

陈宇放下笔,接过粥碗,感激地说道:“谢谢李书记,您也还没睡?”

“年纪大了,觉少。”李老根笑了笑,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看你愁眉苦脸的,是不是遇到啥难事了?”

陈宇没有隐瞒,把自己遇到的困难,一一告诉了李老根。

李老根听完,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陈宇同志,你说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咱们石头村,穷了几十年了,底子薄,啥都缺。”

“不过,困难是困难,办法总会有的。”李老根话锋一转,语气坚定了几分,“你放心,只要是为了村里好,我们这些老骨头,豁出去了也要支持你!”

李老根的话,让陈宇心中一暖。

他知道,李老根说的是真心话。

在石头村的这段时间,他真切感受到了李老根和村干部们为改变村庄贫困面貌的决心和渴望。

“李书记,谢谢您。”陈宇诚恳地说道,“有您和大家的支持,我相信,石头村一定能走出困境!”

“好!”李老根欣慰地笑了笑,“对了,猪仔的事情,我倒是有点眉目了。”

“哦?真的?”陈宇精神一振,急忙问道,“您有门路?”

“也不算啥门路,就是我有个远房亲戚,在隔壁镇上开了个养猪场,规模不大,但猪仔质量还不错。

我明天去问问看,能不能从他那里先赊一批猪仔过来。”李老根解释道。

“赊一批猪仔?”陈宇心中一动,这倒是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李书记,这真是太好了!如果能赊到猪仔,那咱们的试点计划,就能马上启动了!”陈宇兴奋地说道。

“先别高兴得太早。”李老根摆了摆手,“我那亲戚,人倒是挺实在,就是…就是有点抠门。能不能赊到猪仔,还得看情况。”

“不管怎么样,先试试看吧。”陈宇说道,“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能放弃。”

第二天一大早,李老根就匆匆赶往隔壁镇,去联系猪仔的事情。

陈宇也没有闲着,他叫上王大壮和刘婶,一起去村里的山林里查看地形,为搭建猪圈选址。

石头村的山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真正适合建猪圈的地方,却并不多。

既要考虑水源,又要考虑通风,还要尽量避开陡峭的山坡,方便猪的活动。

几个人在山林里转悠了半天,才勉强选定了几个相对合适的地点。

“陈宇同志,你看这几个地方咋样?”王大壮指着几处平缓的山坡,问道。

陈宇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这几个地方还不错,地势平坦,离水源也近,可以考虑。”

“那猪圈用啥材料搭呢?”刘婶问道,“村里没多少木头,砖瓦更没有。”

“咱们就地取材,用竹子和木头搭简易猪圈就行。”陈宇说道,“这样既省钱,又环保。”

“用竹子和木头?”刘婶有些担忧,“这能结实吗?猪要是长大了,力气可不小。”

“放心吧,只要搭结实点,没问题的。”陈宇笑着说道,“再说,咱们是生态养殖,猪主要在山林里活动,猪圈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不用太豪华。”

几个人一边商量,一边动手清理场地,砍伐竹子和树木,为搭建猪圈做准备。

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李老根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咋样?李书记,猪仔的事情有眉目了吗?”陈宇急忙迎上去问道。

李老根脸色有些复杂,既有喜悦,又有些为难。

“猪仔…猪仔是赊到了。”李老根说道。

“真的?太好了!”陈宇兴奋地叫了起来,“赊了多少猪仔?什么时候能运过来?”

“赊了…赊了五十头猪仔,一共八千元。”李老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我那亲戚说了,猪仔可以赊给我们,但要付五千元,得先付一些,小本买卖承受不起太大成本。饲料钱可以缓缓。”

“先付…先付五千块。”李老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五千块?

陈宇倒吸一口凉气。

这对于一贫如洗的石头村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李书记,咱们村委会账上,恐怕连五百块都拿不出来吧?”陈宇苦笑着说道。

“是啊,我也知道这钱不好凑。”李老根叹了口气,“可是,我那亲戚说了,这已经是看在我的面子上,给的最低。

  1. 上一章
  2. 目录
  3. APP阅读